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著。成书于公元1578年。
李氏出身业医世家,少年习儒,壮年弃儒习医,博通医籍,医术精良,名重一时。李氏注重实践,求实治学精神可佳,肯于向群众学习请教,以30年时间阅读有关参考书800多种,对药物进行实地考察,反复研究,荟萃成书。《本草纲目》全书共为52卷,分16纲,62目,收载药物共1892种,其中347种为李氏所增。还有药方10000多个,插图1000多帧,约190多万字。第1、2卷为序例。论述了历代本草,引据古今书目及七方、十剂、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引经报使等内容。同时还介绍了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诸药和禁忌。并载述了李东垣随证用药,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等经验结晶。第3、4卷为百病主治药,分别列病证110多种。第5~52卷为药物各论。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分16部,即为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列水部2类,火部1类,土部1类,金石部5类,草部11类,谷部4类,菜部5类,果部6类,木部6类,服器部2类,虫部4类,鳞部4类,介部2类,禽部4类,兽部4类,人部1类,计62类。李氏在业医过程中,发现以往的本草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重复或遗漏,深感这将关系到病家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决心要重新编著一部新的本草专书。他除认真总结吸取前人经验外,还向药农、野老、樵夫、猎人、渔民等劳动群众请教,亲自到深山旷野考察和收集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标本,而且,对某些药物还亲自栽培、试服,以取其正确的认识。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在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进行大量整理、补充,并加进自己的发现与见解,经2次大的修改,于作者60岁时终于编著完成了这部巨著。《本草纲目》在中国医药学上贡献巨大。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人民数千年用药经验和知识,首先整理在他以前诸家本草所录各药,分条叙述,每种药之下均附入前人的病例和自己的经验。其次是搜集当时所有药方,附录于有关各药的下面,目的是指明各药的用法和证实他的效用。更根据经史百家的知识,考据各药的历史和发现。每种药物的记述,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对药物的分类,李氏则按照“从贱至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上符合进化论的观点,因而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此书纠正了以往本草中的某些错误和反科学的见解。李氏通过科学实践和总结,批判了以往记载服食水银、雄黄可以成仙的说法,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本草纲目》自1596年第1版刊行后,影响深远,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还先后被全译或节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等十几国文字刊行于世。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将永载史册,与世长存。
现存主要版本:明·万历十八年金陵胡承龙刻本;明·万历三十一年夏良心、张鼎思等江西刻本;清·道光六年务本堂刻本;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1912年上海鸿宝斋石印本;1930年、1954年、1959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70年、1979年、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校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