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Poria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据历代本草所载和《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的附图,说明茯苓古今药用路种相同。
【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产地】主产于湖北、安徽、云南和贵州等省,栽培或野生。栽培者以湖北、安徽产量大。野生者以云南产者质优,称“云苓”。湖北黄冈有茯苓中药材GAP种植基地。
【采收加工】野生茯苓常在7月至次年3月到松林中采挖。人工栽培茯苓于接种后二年7-9月采挖。将鲜茯苓堆放在不通风处,用稻草围盖,进行“发汗”,使水分析出取出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反复发汗数次至外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鲜茯苓去皮后切片,为“茯苓片”;切成方形或长方形块者为 “茯苓块”;皮为“茯苓皮”;去茯苓皮后,内部显淡红色者为“赤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为“白茯苓”;中有松根者为“茯神”。
【性状鉴别】药材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黏牙(图14 -7)。
以体重、质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黏牙力强者为佳。饮片 ①白茯苓: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长l-2cm,白色至类白色,表面略粗糙或平坦,嚼之黏牙。②赤茯苓:形同白茯苓。表面淡红色至淡棕色。③茯苓皮:为不规则形的片状,长约至4cm。外表皮棕褐色至黑褐色,粗糙,具不规则皱纹及疣状突起,内表面白色至淡棕色,质软质松,略具弹性。④茯神:为类方形的片块,边长4-5cm,厚5-7mm。白色至类白色,表面较平坦,中间或一侧有类圆形松根木l小块。质坚,折断面较粗糙。⑤朱茯苓:形如白茯苓,表面朱红色。

【化学成分】含①β-茯苓聚糖。②多种四环三萜酸类化合物,如茯苓酸、齿孔酸、块苓酸、松苓酸等。③麦角甾酵、胆碱、腺膘呤、卵磷脂、蛋白质、氨基酸、β-茯苓聚糖分解酶、蛋白酶等。④茯苓皮中锌、锰的含量高于茯苓块,并含有茯苓块中不含的铜和硒。茯苓聚糖无抗肿瘤活性,茯苓次聚糖则显抗肿瘤活性。
【功效】性平,味甘、淡。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用量9-15g。
【附注】伪品:①茯苓粉末加黏合剂包埋松木而充“茯神”出售。②淀粉加工伪制的茯苓片,其切面白色,细腻,无颗粒感,遇稀碘液变蓝色。应注意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