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 酥 Venenum Bufonis
《药性本草》载有蟾蜍眉脂。蟾酥之名见于《本草衍义》。寇宗爽谓:“眉间白汁,谓之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纸上,阴干用。” 【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两种野生大蟾蜍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产地】主产于江苏、河北、山东、四川等省。以江苏启东生产历史久,产量大。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取纯浆倒人圆模型中晒干,即为“团蟾酥”;如涂于玻璃板上晒干,即为“片蟾酥”。 【性状鉴别】药材团蟾酥: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直径3-7cm,厚约0.5cm,棕褐色或红棕色,表面平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断面遇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片蟾酥呈不规则片状,厚约0.2cm,断面红棕色,半透明,一面较粗糙,另面较光滑。质脆,易折断。 均以色红棕、断面角质状、半透明、有光泽者为佳。 饮片①蟾酥粉:棕褐色粉末状,气微腥。②乳蟾酥:灰棕色粉末,气味刺激性比粉弱。③酒蟾酥:棕褐色粉末,略具酒气。 【化学成分】含①多种强心甾类化合物,主要有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脂蟾毒配基( resibufogenin)、蟾毒灵(bufalin)及蟾毒类等。②吲哚类生物碱,如蟾酥碱(bufotenine)、蟾酥甲碱(bufotenidine)等。 【功效】性温,味辛;有毒。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腹痛吐泻。用量0.015 -0.03g,入丸散用。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附注】1.干蟾,为上述动物的干燥全体或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后者又称“蟾蜍皮”。因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加工方法亦不同。有的地区蟾蜍皮是在蟾蜍刮浆后剖腹除尽内脏制成。本品性凉,味甘、辛;有小毒。消肿解毒,止痛,利尿。用于痈疽、肿毒、瘰疬、肿瘤、疳积腹胀。 2.蟾酥毒性较强,属中药28个毒品管理品种之一,在加工时不能溅入眼内,否则引起目赤肿痛,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剂量,以防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