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室 李欢 治未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普通人对于前者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认识,但对于后者了解的就不多了。其实既病防变也就是患者已经生病,医生要认识疾病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趋势,掌握病变的内在规律,提前把疾病控制在较轻的阶段,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变化。这就好比打仗,不能老是跟在敌人后面跑,被动挨打,应该先发制人,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西医体检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各项生化指标正常,但是患者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这种情况。中医对于“未病”辨治有两个方面:一是患者的自觉症状,如头昏、胸闷、胁痛等不舒服的感觉。二是医生从患者身上得到的信息,即通过中医的方法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诊断病情。如患者的舌脉、气色、体态、声音的清浊等。 脉象是病人很客观的一种征象,它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推断疾病的趋势。在与患者交流的时候,医生了解到的病人的主观感受、大小便情况、睡眠、饮食等信息,切脉之前,医生顺便观察了病人的手、指甲,轻握一下病人的手,感受其手的温凉,所有这些感受到的征象,都是医生辨治的依据。 对于“已病”,中医辨证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要了解病人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现代医学常用的辅助检查结果,血糖、血压、血脂、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全面采集患者的健康信息,都作为中医辨证的依据。 中医辨证论治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间充满人与人交流的和谐、详细深切地感知患者的感受、辨证施方用药的精准与巧妙。 从中医角度看,预防分为药物预防与非药物预防两大类。药物主要是中草药,中医正是利用中药的“四性五味”和药物之间的配伍来纠正人体体质状态的偏颇。怎么预防,吃什么药,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辨识其体质状态,选择适宜的药物来预防易患病症。非药物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首先是饮食。这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与目前所说的食疗有些类似。东西是不能乱吃乱补的,适合别人的东西未必适合自己。现代社会,人们的进补过剩,吃了太多像鲍鱼、人参、冬虫夏草这样的补品,补的太多了,体内胃肠道消化不了,日积月累,在血液里形成壅滞,这就像堵车了,越堵越严重,久而久之,郁积成有形的东西,导致肿瘤复发或转移。所以饮食要结合自己的体质、年龄等方面的因素做出选择。 第二是情志养生。养生先养心,养心就是修身养性。中医首重人体的“气”,特别强调气机要顺畅。情绪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情绪要保持平和,切忌大喜大悲。大喜气缓,大悲气散,大怒气上,大惊气乱,大恐气下,这些都不利于养生。 第三是穿衣。穿多穿少,要与气候环境变化相适应,随着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受外邪。 第四是劳逸起居。脑力或体力劳动太多,或者太过安逸,这都不好。睡眠要有规律,不要经常熬夜。 预防胜于治疗,应及早开始预防各种慢性疾病才能使更多的人免于死亡或免于过早死亡。中医认为疾病是个变化的过程,重视个性化治疗,对于不同的人和情况,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开出不同的药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很多疾病没有特定的病因,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造成,比如高血压、高血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药临床中的先验和原则。中医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会根据病人的情况,抓住疾病的根源,从整体上进行辨证施治,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